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倾听“青声”:通过网络走好青年群众路线
日期:2023-12-15 来源:人民网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离不开青年这股富有蓬勃生机的力量。新时代青年在活动空间上呈现出新的特征,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29岁以下青少年群体占比为32.2%,这也要求青年工作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通过网络走好青年群众路线,增强青年数据力、青年思想力、青年组织力,更好了解青年、引导青年、推动青年发展。
通过网络走好青年群众路线,要以互联网为交互平台,全面了解青年所需、青年所想、青年所忧,增强青年数据力。互联网的出现让青年与青年组织之间打破了时空的阻隔,更好实现全天候、多频率的交互。从数据思维的角度看,这些交互中蕴含着丰富的青年信息,既有青年对于当下的困惑,又有青年对于未来的畅想,这些数据是走好青年群众路线、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依托。首先,青年工作者要借助网络平台与青年交友、增强青年信任度。网络不应只是发布通知的平台,更应是青年工作者组织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线上活动、拉近距离的重要抓手。互联网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交互平台,青年在网络上有着独特的兴趣旨向和话语体系,仅靠说教与指导无法建立起与青年的有效联系。这要求青年工作者做青年“友”,而不做青年“官”,要充分了解青年的真实心声就要提高网络情商,做青年的网上知心人,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与青年交友,让青年愿意说真话、讲真事。其次,各级青年组织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网络平台,着力打造青年专属的“接诉即办”平台,更好倾听青年心声,运用平台优势,将青年的所需、所想、所忧聚合起来,形成青年工作的数据支撑。例如人民网组织建立了“精准留言、填写信息、掌握进度、评价申诉”的网络平台,联合各部委、各地方为青年解答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学术考核评价等政策,并将青年建议转化为现实行动。各级青年组织也要以青年数据为基础建立好线上意见征集与线下政策转化的有效链接,让互动交流的成果最终演变为实际有效的青年政策。
通过网络走好青年群众路线,要讲“网言网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化阐释,增强青年思想力。青年作为最富活力的群体,也是网络世界的深度用户,他们已然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在表达形式上丰富多样,通过组合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表情包等在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涵。这种表达形式具有传播效率高、更新速度快、意思丰富的特征,但也使得青年与青年工作者之间容易形成一种语言上的“代际鸿沟”。要跨越鸿沟,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化阐释,就要用好党团组织中的“青春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青年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建立融媒体中心,青年逐渐成为融媒体建设中的蓬勃力量,他们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党言党语”与“网言网语”交互融合。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化阐释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短时长且视听融合、形式丰富的特征。青年组织要以短视频的形式讲好大人物的“小故事”和小人物的“大故事”。青年群体大多不喜欢说教般的冗长宣传,青年组织要把正在行进中的历史讲鲜活、讲生动,讲得更加平易近人。党的领袖在谋划、布局、推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也会有许多生动的小故事,青年组织可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谋篇布局的思路、调查研究的步伐、改革创新的实践挖掘好故事,讲好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通过网络走好青年群众路线,要以网络为“阵地”,在网络上建立青年意识形态阵地与组织阵地,增强青年组织力。通过网络走好青年群众路线需要动员广大青年群众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在同一个旗帜的引领下共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级青年组织要建立两个阵地:其一是意识形态阵地。互联网的低门槛进入性和低成本的表达使得网络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复杂而又激烈,历史虚无主义、个人至上、享乐主义等异质话语体系利用部分青年的线性思维、逆反心理等特质侵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企图对青年进行错误引导。党的青年工作者要广泛动员青年、组织青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到“立”与“破”并重。所谓“立”是要求青年组织基于本阶级的政治立场,树立和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谓“破”就是破除那些违背本阶级政治立场、政治属性和利益要求的异质话语体系。在面对异质话语体系侵袭时,各级青年组织要发挥融媒体优势,形成对异质话语体系全方位、多平台的斗争,形成意识形态阵地的磅礴合力。其二是组织阵地。共青团等青年组织要积极入驻青年聚集、青年喜爱的网络空间和平台,让组织的“网格”进到网络上,让青年工作者成为青年的“网络知心人”。各级青年组织要提升青年网络平台使用率,扩大团组织覆盖率。与此同时,青年组织的“网络化”也要积极进行思维转变,促进以青年为中心的有效运转,提升青年在网络组织中的话语权。建议广大青年工作者联合网络互动平台为青年开设专栏,主动设置议题,引导青年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蓬勃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